德化县“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
时间:2022-09-20 16:11 浏览量:

      目  录

      一、“十三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二)“十三五”存在问题

      二、“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形势

      (一)“十四五”发展机遇

      (二)“十四五”面临挑战

      三、“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遵循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任务

      (一)文化艺术创作与繁荣

      (二)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三)基础设施与服务提升

      (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发展

      (五)产业发展赋能与提质

      (六)产业融合发展与聚力

      (七)品牌形象塑造与推广

      (八)统筹安全与市场秩序

      五、“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完善政策保障

      (三)夯实人才支撑

      (四)强化安全监管

      (五)深化督导改革

      附件 德化县“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改革发展规划建设项目一览表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德化县打造幸福宜居世界瓷都的黄金五年。

      作为经济增长新引擎,文化体育和旅游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全面推进德化县文体旅事业高质量融合发展,结合《德化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上位规划要求,编制《德化县“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规划全面分析“十三五”期间德化县文体旅发展基础和存在问题,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文体旅发展目标,科学制定未来五年文体旅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十四五”时期指导德化县文体旅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制定德化县文体旅政策和安排重点项目投资建设的重要依据。

      一、“十三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目标,全县文化体育和旅游系统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1.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能力增强。德化境内山多、水足、矿富、瓷美,森林覆盖率78.4%,素有“闽中宝库”之称。县委、县政府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加强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十三五”期间,德化县获评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多项品牌荣誉。

      2.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提升。德化县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文物点513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包括龙浔、浔中、三班、盖德4个乡镇宋至明代的42处窑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革命文物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建成宋元德化窑展示馆,展示馆采用实物、文版、图版、照片、图表、场景复原、投影、视频等手段,整体设计贯穿了宋元德化窑陶瓷、海丝史迹的元素,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海洋气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持续推进,全县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9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7项,非遗传承人国家级3人、省级10人、市级25人、县级118人,有县级以上非遗传习所16家,市级生产性保护基地5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点70个,德化县先后3次上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作了《挑瓷人》《拱窑师》等优秀陶瓷文化木偶剧目。

      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以城区为主阵地,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核心区,先后举办“书香瓷都文化共享”暨“你看书我买单”全民阅读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打造了吉祥社区、鹏祥社区、云溪村、有济村等31个村(社区)级示范点,新增图书20多万册。通过“文化+”模式,开设“瓷都名家讲堂”,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组织开展“瓷工爸爸进课堂”“小小陶瓷角”、刻纸小课堂、创意刻纸大赛、南音进校园等活动。探索实施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参照乡镇综合文化站标准,整合企业文化资源设立德化进城创业者文化共享家园,开展“墟日文化车”文艺展演进基层活动,进一步方便周边群众就近参与、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4.城乡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2018年,德化县列入2018-2020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后,紧抓城市建设与精神涵养,持续推进转型发展、提升城市功能、优化发展环境、改善民生福祉的深度融合,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公园绿地建设、城乡风貌整治、爱心厨房建设、志愿服务覆盖、公益宣传教育、文明网格管理等,将德化打造成为设施配套完善、生态景观优美、文化气息浓郁、城市品位突出、充满生机活力的“宜居之城、秀美之城、崇德之城、幸福之城、文明之城”。2019年9月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2020年11月获评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5.文体旅的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加大了德化城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设霞田文体园(一场两馆)、月记窑文化创意产业园、德化全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等文旅项目,投资建设了德化县智慧旅游平台、德化县文旅云等数字化平台,提档升级了县文化馆、图书馆、陶瓷博物馆等数字化服务项目,让市民在家便能享受文化培训、数字展馆、云阅读等“三馆”公共文化精细化服务。

      6.全域旅游品牌影响持续扩大。整合全县旅游资源,不断提升旅游品牌效应,提升服务水平,持续开展丰富的品牌营销和宣传推介活动,如举办双年展、国博展、一会一节、大奖赛等陶瓷文化节事,开展德化旅游嘉年华、“流浪德化全民打卡”“德化666”系列活动,开展德化伴手礼创意设计大赛、(导游)讲解员培训、“旅游名小吃、旅游特色乡村土菜”评选活动、涉旅行业“微笑服务”、全民健身节、瓷都广场文化节等系列活动。石牛山景区建成亚洲第二长拖挂式索道和“天空之心”玻璃观景台,于2020年8月重新开园。顺美陶瓷文化世界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佛岭村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水口镇获评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佛岭村、潘祠村获评省级金牌旅游村,顺美文化生活馆、卓越陶瓷、安成瓷创产业园、如瓷生活文化馆、洞上陶艺村、江山美人茶园、祥山大果茶油、陆升集团获评省级观光工厂,石牛山旅游度假区、九仙山旅游度假区、南埕镇休闲集镇、岱仙湖旅游业风景道等11个旅游景区、景点获评泉州市“六大旅游产品”。至2020年,全县3A级以上旅游景区4个,四星级以上酒店3家。2020年,德化县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世界瓷都?自在德化”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7.文体旅的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县有陶瓷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10多万人,其中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7家。2016-2019年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均实现大幅度增长,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6.6%,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5.12%。其中,2019年共接待游客580.33万人次,同比增长21.03%,实现旅游收入63.15亿元,同比增长28.61%,实现历史新高。受疫情影响,2020年接待游客503.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5.38亿元。旅游成为传承和传播文化的载体、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十三五”期间,德化体育产业发展初现雏形,以南埕获评省级体育特色小镇为契机,温泉游泳、漂流、户外拓展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文体旅产业在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地位更为巩固。

      (二)“十三五”存在问题

      1.文体旅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德化文体旅产业发展呈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一是产业发展还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初级阶段,文体旅企业规模较小,创新性人才和科技支撑不足,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开拓创新能力有限,产品内涵挖掘不够,目前仍以生态观光和陶瓷观光购物旅游为主导产品,参与、体验、互动、智慧旅游、康养旅游、特色餐饮、旅游演艺等“高附加值”产品短缺,旅游消费链条较短。二是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景区开发基础较好,但是资源利用不充分,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区域龙头项目不突出,未能形成知名度、美誉度、感知度高的项目,旅游品牌知名度不高,旅游产品在省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大。三是产业融合水平不高,在“文化+”“体育+”“旅游+”跨界融合上深度不够,文体旅产业与高新技术、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较低。

      2.文体旅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德化县城乡全域文化旅游的氛围还需要进一步营造,旅游集散中心尚未形成,县城旅游集散、夜间休闲、休闲街区、商务会展、公共停车、慢行系统等建设较为滞后,城区的旅游集散、辐射功能还不够强大。城乡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城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较快,实现城市景区化、旅游全域化面临的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等压力较大,城区重点地段、重点整治保护乡村、重点旅游项目环境整治有待进一步提升。受新冠疫情影响,“引客”和“留客”压力较大,文体旅消费潜力还需进一步激发。

      二、“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德化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一)“十四五”发展机遇

      1.宏观政策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思想,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扩大内需、加强区域联动、加快创新改革、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政策导向。在新时代,文体旅消费需求将从低层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转变,要充分发挥为民、富民、利民、乐民的积极作用,成为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幸福产业。德化县要把握政策发展机遇,积极推进文体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超越,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接闽西南协调发展区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文体旅各领域融合,推动陶瓷转型、全域旅游、城乡共建“三大突破”,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打造幸福宜居的世界瓷都。

      2.文化强省机遇。《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泉州市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德化县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健全文化和自然遗产资源保护利用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与历史建筑保护,延续历史文脉,筑牢文化自信根基。以此为契机,推动文化强县发展,努力构建现代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充分利用文体旅涉及面广、带动力强、开放度高的优势,推动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激发文体旅创新创造活力、消费潜力,将其打造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3.区域协同机遇。借助“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推动德化县同“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间文化交流、贸易畅通,宣传推广德化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从而更好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和历史遗迹。福建实施闽西南协同发展区“一核三湾两带两轴”区域融合发展战略,加快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为谋划文体旅产业全面融合区域协同发展提供良好的合作保障,加快释放内需潜力、形成强大国内、国际市场,为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贡献更大力量。

      4.申遗成功机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成功后,丰富的文化体育和旅游资源、持续发酵的世遗品牌将为泉州市打造海丝休闲旅游目的地、建设海丝重要门户城市、文化旅游强市提供难得的机遇。泉州正加快建设世界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和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作为22个世遗点之一的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将会得到更大的关注和保护,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德化国际瓷艺城、德化陶瓷博物馆和德化窑考古窑址公园展示区成为宣传海丝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申遗的成功有助于德化县打造世界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

      5.转型升级机遇。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给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供给侧改革成为“十四五”发展主题,国家、省、市围绕发展生态旅游、夜间经济、旅游经济等提出一系列扶持政策;兴泉铁路通车、政永高速永泰至德化段启动建设、途经德化的南昌至厦门高铁列入福建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将德化区位格局升级为闽中重要交通枢纽,融入福厦泉“一小时”经济圈,进一步释放德化县文化体育和旅游消费潜力。德化县政府持续出台政策,鼓励引导陶瓷产业转型升级,为打造瓷旅产业融合和产业集群带来良好机遇。

      (二)“十四五”面临挑战

      1.疫情防控常态化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疫情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更加复杂,世界经济、政治、安全形势和文体旅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一方面,疫情深刻影响了游客出游行为,客源群体将会发生较大变化。由于防疫政策的需要,境外的游客会大幅减少,甚至省外客源数量也会大幅降低,需要合理调整德化县的文旅产品,吸引更多省内周边城市如福州、厦门、漳州等地的客源。另一方面,疫情之下如何控制景区人口游览密度,确保游客安全游览仍然是极大的挑战。此外过去景区的宣传和服务注重和游客的线下互动,如今面对防疫的新常态需要景区管理者合理使用智能化设备和平台,减少人群的不必要接触,保障游客的安全。

      2.资源与环境保护挑战。城镇化建设加上林地资源、浐溪水体、水库湖泊、文化遗产等资源的保护压力。同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导致局部区域空气质量下降,影响居民生活环境和游客游览体验。在德化县文体旅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旅游开发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问题,需要通过细致合理的规划,推进“德化瓷烧制技艺”“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特色文化保护、传承和旅游利用。“十四五”期间面对高质量发展主题,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

      3.周边城市竞争的挑战。福建沿海地区厦门、福州、漳州的台商投资区竞相争夺国家政策的支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级部门对德化县的扶持作用。近年来,晋江市、石狮市、台商投资区、永春县、仙游县、永泰县的文旅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20年晋江市、惠安县、永春县获评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县(市),在一定程度上给德化县的文体旅品牌塑造和市场空间拓展产生竞争压力,文体旅创新能力、治理能力和竞争力仍需进一步提升。

      4.新兴产业链培育挑战。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需要文体旅从传统的产品开发和宣传模式加快转向更加智能化的设计和推广,推动文体旅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品质化。文体旅创新跨越发展支撑不足,建设用地供应紧张,高层次人才短缺,产业结构单一现状仍未有效改善。为更好地应对疫情和国际市场的冲击,须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促进旅游产业链创新升级。

      三、“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树立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从全局出发,明确一个目标定位,做好文化强县、体育健县和旅游靓县三篇文章,落实九大任务,做好五项保障,不断提升文化、体育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质效,为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超越、建设国际陶瓷文化艺术中心城市和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提供强大引擎,确保“十四五”期间文化体育和旅游更好惠及全县人民,为打造幸福宜居的世界陶瓷之都作出积极贡献。

      (二)遵循原则

      1.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多样化的文化体育和旅游休闲需要,形成文体旅消费服务多层次供给,高端消费和基础消费兼顾,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共享,着力打造“近者悦,远者来”幸福宜居的世界瓷都。

      2.统筹协调。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党政统筹、部门联动的文体旅管理体制机制,把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统筹各部门支持文体旅高质量发展超越,凝聚文体旅发展新合力统筹疫情防控、安全生产与文体旅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全面协调发展。

      3.守正创新。坚持党对文化体育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保护好文化遗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勇于开拓,善于创造,融会贯通,不断推陈出新,突出文体旅在理念、业态、服务、模式、管理等方面创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4.融合发展。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从战略决策、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旅游+”“+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创新文体旅业态产品,全面增强文体旅发展新功能。

      5.共建共享。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强化文化体育和旅游惠民工程,将游客及本地居民满意度作为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落脚点,激发全县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实现市民幸福、游客快乐,共享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成果。

      (三)发展目标

      1.2025年目标。德化县文化艺术创作、遗产保护利用、城乡居民素质、社会文明程度、文体旅治理能力等方面再上新台阶。文体旅融合基础更扎实、服务体系更完善、品牌影响更深远、产业发展更强劲、综合带动作用更显著。到2025年,每千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大于263m2,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达40万册次,文化馆年服务人次2.2万人次,新增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1家。新建改扩建1个以上智慧体育公园、25个以上口袋健身公园、新建3座以上基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新建2个游泳健身场地、25公里各类健身步道、足球场地达到每万人0.8块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实现镇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2%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2%以上,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4500万元。新增4A以上景区1家、3A景区2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省级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家、省级金牌旅游村、省级金牌观光工厂等创建成果明显,推行民宿标准化管理,民宿品质全面提升。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150亿元。

      2.展望2035年。德化县建成幸福宜居的世界陶瓷之都,城乡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全县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市民体质健康水平稳步提升,文体事业更加繁荣。文体产业和旅游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大幅提升,景城融合、城乡一体、全域绽放的文体旅发展格局更加优化,“世界瓷都·自在德化”的旅游品牌国内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体旅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坚实保障。到2035年,公共图书馆年流通人次大于等于62万人次,文化馆年服务人次3.5万人次,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家、省级3家,新增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1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新增4A以上景区3家、3A景区5家、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全面推行酒店和民宿标准化管理,游客接待量达到2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50亿元。

      四、“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任务

      (一)文化艺术创作与繁荣

      1.推进陶瓷文创项目升级。围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建党建国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以陶瓷文化和闽南文化为重点,加快推进红旗坊文化产业园、祥云文化创意园、白瓷古镇、妙境三味文化创意园、德化影剧院文创基地、陶瓷文化手工艺创意产业园、县科技馆等文创项目落地建设。支持陶瓷工业设计研究院、顺美陶瓷文化世界、如瓷生活陶瓷文化馆、国际陶瓷艺术城、中国茶具城、月记窑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瓷谷仙境、上涌曾坂厦门工艺美院教学实践基地等文创项目提质升级。新建提级改造“4馆1院18站216中心”县镇村公共文化服务配套设施,丰富文化内涵和业态产品,提升陶瓷文创体验项目。

      2.加强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出台《德化县“党建+”邻里中心文体驿站实施方案》,新建党群家园、城东新区、驾云亭、瓷艺城等4个城市书房图书阅读空间,建设一批“党建+”邻里中心文体驿站,以镇村文化站(中心)为阵地,深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邻里文化欢乐行、邻里读书社等主题活动,评选一批“移风易俗示范乡镇(村居)、邻里文化之家”、县级家风家训馆,为弘扬时代文明新风注入正能量。编写出版《中国德化陶瓷文化大观》《何朝宗历史故事》等陶瓷文化书籍,组织创作《瓷都印象》文化戏,加大对德化瓷文化题材的创作力度,着力打造艺术精品和文化品牌活动。贯彻落实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戏曲传承发展等促进艺术创作生产的政策措施,重点推动文艺创作体制机制创新,加强横向纵向联系。

      3.持续开展惠民演艺活动。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的惠民演艺活动运作模式,进一步总结提升惠民演艺活动操作经验,继续开展“墟日文化车”、邻里文化欢乐行百场文艺展演、瓷都广场文化节、文化“三下乡”以及陶瓷文化交流和木偶戏、南音、高甲戏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地方艺术团体和民间戏曲艺术表演团体参与文化惠民活动。推动文化惠民项目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有效对接,依托乡镇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开展民间民俗文艺汇演,鼓励群众自编自演开展文化展演活动,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

      (二)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1.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非遗数据库、文化遗产展示平台,加快推进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建设,加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与利用,深度挖掘历史古迹的文化内涵。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让国遗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源要素成为系统性保护范畴,构建窑炉建造方式、烧窑技艺、民间文学、民间信俗等陶瓷文化整体性保护平台及非遗文化传承性保护平台。注重保护和活化利用相结合,探索“非遗+乡村”“非遗+旅游”“非遗+研学”等新模式,利用传统村落、古建筑、祠堂、民居等资源建设非遗和文创展示基地,推动非遗文化进景区、进校园、进村入社。

      2推进陶瓷文化保护利用。严格落实《关于加强泉州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德化窑大遗址保护力度,做好德化窑遗产保护展示利用工作。建设世界遗产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通过文创植入,打造“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考古研究基地”“陶瓷文旅融合示范基地”“省级研学旅行基地”,推动世遗文化、古窑文化、瓷帮古道文化、瓷谷仙境柴烧陶瓷文化成为德化旅游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全面打响德化窑址世界文化品牌。找准陶瓷文化和旅游的结合点,推出“世界遗产地·德化百馆游”陶瓷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鼓励推出非遗研学实践课程和体验班等特色非遗体验项目,引导企业建立陶瓷艺术展厅、个人民办博物馆和陶瓷观光工厂。鼓励非遗传承人开发德化窑世遗伴手礼陶瓷、德化窑世遗文创陶瓷、德化窑世遗仿古陶瓷等一系列德化窑世遗陶瓷产品。

      3.推进乡土建筑活化利用。发掘并讲好云溪村、佛岭村、曾坂村、有济村、美湖村、福山村、永嘉村、碧坑村、梨坑村等“戴云山筑”的故事,按照“一村一主题”原则,活化利用乡土建筑,策划研学旅游活动,打造“时光村落”“欢喜古村”“骑行村落”等网红古建古村项目。通过活化乡土建筑,打造一批集餐饮、艺术培训、文化展览、民宿为一体的乡村休闲度假村落。

      4.扎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制机制,依托德化窑“城市会客厅”建设德化县国家级非遗项目(德化瓷烧制技艺)展示中心,在德化窑宋元展示馆布局县文化馆美术、书法、非遗传承等功能教室。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传统时间节点,做好非遗文化主题宣传,积极开展德化瓷烧制技艺技能展演、传承人代表作品巡展、非遗文化沙龙等活动,推进推动德化瓷烧制技艺、南音、高甲等非遗项目进村入社。支持多视角开展德化瓷烧制技艺、古法制香、敬窑神等非遗文化学术研究,丰富德化非遗文化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德化非遗文化交流与互鉴。加强非遗文化与城乡建设与发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在城乡建设和风貌整治工程中融入更多的非遗文化元素,重点打造国际瓷艺城、瓷都文化广场、陶瓷街、中国茶具城、瓷谷仙境等国遗文化展示窗口和德化瓷烧制技艺的城市印记,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创新非遗保护利用模式,开展闽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等活动。开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扶持若干掌中木偶戏、高甲戏、南音等演艺场馆,开辟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主题旅游线路,指导非遗展示馆和传习所做好传承传播,提高非遗的可见度、认知度和影响力。

      5.创新数字保护利用体系。加快推动戴云山筑、德化窑址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转化,建设文物资源数据库。在数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借助数字技术,开发新业态、新产品,让优秀的文化遗产“活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等文化场馆数字化建设以及德化国际瓷艺城、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顺美陶瓷文化世界等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开发,开发数字文化体验馆、沉浸式演艺、数字博物馆等新业态,打造云看展、云旅游、云娱乐等线上文化体验产品以及线下基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全息、大数据等技术创新的文化体验新产品。

      6.开发利用红色革命资源。加快推进罗浪故居、戴云纵队南斗战斗遗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中共德化支部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效串联石牛山景区与省委旧址、毛票故居红色研学点,加快罗浪故居、戴云纵队南斗战斗遗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丰富红色旅游教育形式和内容,增强红色旅游参与体验,并与周边生态旅游景区串联,推出一批红色旅游教育与党群团建线路或“绿色生态+红色教育”旅游线路。

      (三)基础设施与服务提升

      1.优化旅游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兴泉铁路德化段、政永高速永泰至德化段、厦沙高速汤城枢纽至德化段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国道355、省道215和省道310改造提升,增强与周边县高效便捷互联互通。新建、提级改造一批县道、乡道、村道和景区道路,规划建设环戴云山公路水口至桂阳段,完善乡村旅游交通路网。完善路侧旅游标识、慢行道路、公路驿站及环境解说与旅游标识,打造特色旅游风景道,提升城乡旅游可达性。支持绿色交通、智慧停车场建设和城乡旅游交通专线开设。强化游客集散服务功能配套设施规划建设。

      2.完善旅游接待设施。加强文体旅配套设施系统建设与提升,重点做好德化县全域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南埕旅游集散服务中心和国宝旅游集散中心、3A以上景区游客中心及旅游村游客咨询点的建设或改造升级,完善游客集散咨询服务体系。推进各旅游景区旅游交通标识、景区解说标识标牌、自助导游等旅游标识解说服务系统等标识系统建设与完善,提升智能导游服务。挖掘德化特色餐饮,持续开展“德化名小吃”评选活动,推出“三黑”“三黄”“三宝”等富有地域品牌的特色餐饮,打造“德化味道”“美食德化”品牌。重点做好宝美街德化美食特色主题街区提升改造,补充提升片区文旅功能,实现主客共享的城市夜间休闲娱乐目的,打造德化首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3.加强旅游住宿建设。加快建设旅游星级饭店,培育特色鲜明、体验性及参与性强的主题饭店、温泉酒店、乡村客栈、休闲农庄,促进旅游住宿向品牌化、连锁化、规范化转型升级,丰富住宿设施体系,提升服务品质。优先利用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闲置资源发展民宿经济,支持新招引的重大或精品民宿项目落地,切实落实精品民宿奖补资金支持;链接体育、文创、林业、农业等相关产业,实现“民宿+”,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民宿休闲产业链,拓展民宿的深度与广度;因地制宜出台民宿管理办法,提升民宿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民宿经营,促进民宿健康有序发展。推进自驾车、旅居车、帐篷露营地建设,加强对露营旅游的科学管理,提高露营旅游经营服务水平,促进露营旅游规范化发展。

      4.提升旅游厕所服务。合理优化旅游厕所规划布局,建立以独立式公厕为主、活动式公厕为辅、社会厕所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严格按照《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要求,继续推进景区、旅游风景道、旅游村、观光工厂厕所新建或改造,年均新建或改造3-5家。做好全县旅游厕所在百度地图线上标注和落实“一厕一码”,推动3A级以上旅游景区第三卫生间全覆盖和厕所商业化经营模式创新。

      5.加快建设智慧文旅。加快推进“智慧德化”、健全完善智慧旅游平台和“一码游德化”建设,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重点推进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乡村旅游点、智慧文旅小镇、智慧博物馆、智慧书店、智慧公园、智慧交通、智慧停车场、文旅场所的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建设,建设完善景区的营销服务、综合管理和运营保障三大平台,培育智慧景区示范项目。

      6.强化旅游商品研发。引导陶瓷企业投入旅游商品设计、生产和销售,通过举办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突出陶瓷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开发一批具有良好市场效益和知名度的旅游纪念品。制定和推广德化旅游纪念品制作、生产标准,规范旅游纪念品的生产、销售行为。打造集陶瓷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农特产品为一体的旅游购物步行街,加快建设国际瓷艺城、石牛山景区和九仙山景区及旅游干道沿线旅游购物商店,形成特色独具的旅游购物场所,大力推进德化旅游伴手礼进车站、进景区,提升旅游购物在旅游消费中的占比。

      7.提振公共服务效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推动重要公共文化产品供给、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建设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展。加强全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的功能建设和数字化建设,拓宽社会教育与公众服务渠道,完善数字资源、服务网站,实现90%以上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以上,积极打造服务品牌。加快推进陶瓷博物馆(新馆)建安工程,确保按期投入使用。加强乡镇文化站和村级党群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和日常管理,确保全县所有乡镇完成达标改造建设,完善必要的设施设备。夯实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服务阵地,推进居民小区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建设一批“党建+”邻里文体驿站,实现居有所乐。继续开展公益性文化展览、培训、讲座、传统戏曲进校园、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农村电影放映、爱国主义影片进校园等文化惠民活动。

      (四)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发展

      1.统筹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将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用地供应计划,合理布局城乡公共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等公共体育设施,构建城区15分钟健身圈,促进群众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重点推进新区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沿溪体育圈、霞田文体园、凤洋体育公园、唐寨山健身步道、戴云山森林步道等项目建设。依法落实全民健身设施配套建设工作,支持利用有条件的公园、广场、园区、公共绿地及空置场所,利用山体水域、闲置厂房、仓库、办公楼等资源,新建、改建公共体育场馆、健身步道、骑行道、游泳馆及各类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健身器材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按照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规划建设县城、乡镇和村(社区)智慧健身广场,提升民生福祉水平。

      2.创新管理公共体育设施。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管理的督导,落实免费、低收费开放政策。完善公共体育场馆硬件设施,做好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运营和维护管理,完善“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拓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服务运营管理。推动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数字化升级改造,提升服务功能和运营效率。鼓励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实施硬件设施改造建设,逐步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安全有序开放。完善体育产业发展基金使用办法,建立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示范单位后备名录库,支持申报国家级、省级体育产业示范项目、示范单位,积极创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

      3.重视发展青少年体育。加快推动县体校建设发展,创建青少年体育训练基地和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壮大体育后备人才队伍。举办全县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提升执教能力。加强学校体育赛事和青少年体育赛事的衔接与整合,完善县级、校级、乡级青少赛事体系,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和比赛,不断扩大青少年参训人数。发挥学校传统优势,做好项目布局,重点开展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徒步、马拉松、定向越野等项目及赛事,加强对青少年喜爱、有市场潜力的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武术、定向越野等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人才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体教结合优势,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多元化后备人才发展格局,形成以体育部门为主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4.推进体旅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德化自然资源优势,推动山地户外营地、汽车自驾运动营地、露营地等运动项目设施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世界瓷都的陶瓷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徒步、骑行、定向、山地马拉松等系列赛事,促进赛事体验与陶瓷文化体验和旅游等深度融合,培育赛事旅游、体育研学旅游、时尚休闲体育旅游、传统体育体验旅游等产品,增强体育旅游体验效果,支持发展低空飞行、森林探险、登山运动、骑行慢游、水上运动、射箭、武术、森林越野等特色体育运动项目开发,打造2-3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5.积极培育发展健康产业。加快推动康养医结合、职工疗休养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鼓励服务型康复养老基地、康复疗养中心、医疗养生基地建设发展;支持民办养老机构与部分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合作兴办康养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重点推进戴云山森林康养、塔兜温泉疗养、不老溪森林康养、水口药膳养生、英山康养小镇等产品开发,通过提供更人性化、更精细化的疗休养服务,实现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组织职工疗休养基地、景区、旅行社认真学习《福建省职工疗休养示范基地评价标准(试行)》《福建省职工疗休养示范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抓好落实,全力拓展闽粤赣、京津冀、长三角“三省一市”等地职工疗休养市场,加快推进德化县文旅康养产业健康发展。

      6.探索体卫融合社区试点。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探索组建体卫交叉专家团队,推进“体育机构+社区机构+医疗机构”建设,为社区慢性疾病、脊柱健康、肥胖症、肿瘤患者和老年人群开展慢性疾病运动疗法和非医疗手段干预。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治未病干预方案、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健身养生保健方法,探索开展“运动健康促进联合行动”,指导和鼓励社区进行运动健康咨询。支持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设体卫融合门诊。

      7.营造全民健身文化氛围。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普及全民健身文化,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强化全民健身激励,积极推行国家标准的运动积分体系和体育运动水平等级评定体系。

      (五)产业发展赋能与提质

      1.优化文旅发展空间布局。着力整合城乡资源和打造核心景区,在“文旅融合、城乡一体”上下功夫,以德化中心城区为旅游集散中心,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力,丰富东部山水休闲旅游带和西部生态栖养旅游带品质内涵,不断完善和拓展东部生态休闲旅游区、中部文化休闲旅游区、西部乡村休闲旅游区的功能,支持各乡镇因地制宜创建“生态旅游小镇”“特色街区”“美丽乡村”“旅游村”等品牌,持续优化中心集聚、两带伸展、三区联动的“凤凰展翅”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现“景城共建、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2.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德化陶瓷博物馆(新馆)、霞田文体园、红旗坊文旅产业园、月记窑文化创意产业园、观音岐古镇等项目建设,持续举办大奖赛、双年展、一会一节等展会赛事,擦亮“德化白瓷”IP,打造国际性的陶瓷文化中心城市和两岸陶瓷创客“第一家园”。推进中国德化(国际)瓷都印象生态园、戴云山森林栈道,不老溪森林康养、五漈沟丛林俱乐部等项目建设,完善旅游休闲配套设施,拓展旅游新空间。招大引强,大力推进“水墨?蕉溪”、塔兜温泉康养、戴云山森林康养等项目建设,培育旅游消费新亮点。

      3.打造全域旅游品牌。以“世界瓷都?自在德化”品牌统领,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承接泉州申遗成功溢出效应,高标准规划建设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打响世界遗产旅游品牌。挖掘利用优质陶瓷资源,全力推进“瓷旅融合”,构建陶瓷文化旅游发展高地,提升陶瓷文化旅游品牌能级。建设浐溪景观带,打造夜游浐溪、特色休闲街区品牌。大力推进东部山水生态休闲旅游带品质内涵建设,高标准改造提升塔兜温泉、蕉溪温泉度假旅游,打响德化温泉、生态康养品牌。加快推进岱仙湖、龙门湖、银瓶湖、大龙湖等水利风景区品质提升,打响水利风景区品牌。高标准编制德化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培育田园风光、现代农业园、特色民宿等业态,争创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支持国宝乡、南埕镇创建福建省全域生态旅游小镇。支持曾坂村、美湖村争创省级金牌旅游村,指导国宝村、南斗村按照省级金牌旅游村标准进行提升。加快推进全县争创省级文旅融合示范区,石牛山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九仙山争创省级旅游度假区,云龙谷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茶具城争创福建省旅游休闲街区,提升德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六)产业融合发展与聚力

      1.做精陶瓷旅游。推进陶瓷与文化旅游深度互动、融合发展、联动升级,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高标准规划建设德化窑考古遗址公园、陶瓷博物馆(新馆)、月记窑文化创意产业园,提升德化国际瓷艺城、中国茶具城、大师工艺展馆、陶瓷工业展馆、龙鹏(陶瓷)艺术馆等陶瓷文化场馆旅游供给品质,继续推进顺美文化生活馆、安成瓷创产业园、如瓷生活文化馆、洞上陶艺村、陆升集团等省级观光工厂软硬件提质,增强游客体验感、舒适感,争创福建省金牌观光工厂和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深化“世界遗产地 德化百馆游”,打造世遗主题陶瓷旅游线。

      2.做美山水旅游。实施石牛山、九仙山景区提升工程,支持云龙谷、大龙湖、银瓶湖等景区创A提级,推动山水旅游成形成势。发挥山水生态、独特气候、温泉等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戴云山森林康养、塔兜温泉疗养、不老溪森林康养、水口药膳养生、英山康美小镇等产品开发,积极发展干部职工疗休养旅游。

      3.做特乡村旅游。鼓励发展精品民宿、采摘农庄、森林人家、休闲渔村等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建设全域化写生基地、自驾车宿营基地特色乡村骑行线路,提升“星罗棋布,众星拱月”的全域旅游格局。加快推动桂阳、云溪、碧坑、琼溪、洋田等传统村落保护与旅游利用,推进佛岭、曾坂、有济、石鼓、铭爱、美湖、潘祠、李溪、英山等特色田园村庄建设。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提升春秋葡萄酒庄、阿嬷家油、芹峰淮山园、江山美人庄园等休闲农业园的内涵与品质,打造休闲农业示范点。持续完善旅游村的旅游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的供给品质,继续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省级金牌旅游村、省级美丽休闲乡村,打造带动乡村振兴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修订《德化县民宿规范发展实施意见(试行)》,规范民宿服务质量管理;鼓励发展精品乡村民宿,推动民宿提质增效,助推乡村振兴。优化乡村旅游环境,配套乡村旅游公共服务“八小工程”(“八小工程”:服务中心或驿站、停车场、旅游公厕、游道游径、观景亭台、标牌导览、休闲购物点、体验点)。

      4.做响节事旅游。开展“引客入德”活动,每年策划一场全域旅游推介。探索“政府+企业”节事运营模式,做大做强做好中国(德化)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德化陶瓷艺术文化节、“何朝宗杯”中国(德化)陶瓷工业设计大赛、瓷谷仙境柴烧国际文化艺术节等节事,培育陶瓷文化节事品牌。挖掘农业、农村、民俗节庆资源,继续提升李溪耕牛节、古樟民俗文化节、丁荣银杏文化节、葛坑(龙塔)“三月三”畲族民俗文化节、淮山文化节,创新策办高山音乐节、露营生活节、半程马拉松赛等大型旅游活动,支持乡镇、企业和社会组织策办或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展览会、博览会、节事。策办荧光夜跑、元宵灯会、亮灯仪式或跨年烟火节等夜间品牌节事活动。

      5.做优研学旅游。依托德化县世界文化遗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陶瓷博物馆、观光工厂、特色农业园、红色教育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丰富研学内容与业态,相继打造一批安全适宜、主题鲜明、体验丰富的研学旅行基地,拓展研学旅行空间,打造若干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加快推进罗浪故居、戴云纵队南斗战斗遗址、毛票故居、中共德化支部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丰富红色旅游教育形式和内容,增强红色旅游参与体验,并与周边生态旅游景区串联,推出一批红色旅游教育与党群团建线路或“绿色生态+红色教育”旅游线路。推进德化瓷烧制技艺、纸狮、敬窑神、三通鼓、山歌、制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及旅游活化利用。

      (七)品牌形象塑造与推广

      1.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塑造“世界瓷都?自在德化”主题形象,打造主题突出、传播广泛、社会认可度高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品牌,建立多层次、全产业链的品牌体系,提升县域内各类旅游品牌影响力。

      2.制定营销规划。把营销工作纳入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大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树立系统营销和全面营销理念,明确市场开发和营销战略,加强市场推广部门与生产供给部门的协调沟通,实现品牌宣传有效带动市场营销,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无缝对接。

      3.丰富营销内容。进一步提高景点景区、饭店宾馆等旅游宣传推广水平,深入挖掘和展示地区特色,做好文化节庆、体育赛事、乡风民俗、优良生态、网线打卡点、地方美食等旅游宣传推介,提升旅游整体吸引力。

      4.完善营销机制。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整合利用各类宣传营销资源和渠道,建立推广联盟等合作平台,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文化、体育和旅游营销格局。

      5.创新营销方式。有效运用高层营销、网络营销、公众营销、节庆营销等多种方式,借助大数据分析加强市场调研,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新技术和新手段,提高营销精准度。重视植入网红打卡理念,持续加快打造石牛山天空之心、九仙山天空之镜、美湖小火车、龙鹏艺术馆、顺美小瓷部落、瓷谷仙境等网红打卡点,提升品牌影响力。

      (八)统筹安全与市场秩序

      1.旅游安全管理。实施旅游安全制度建设、景点景区最大承载量管控、重点领域及环节的安全监管、旅游救援体系健全、旅游保险产品完善等措施,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服务体系;加强旅游服务标准化管理;扩大旅游标准覆盖范围,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建立志愿者服务工作站,制定管理激励制度,开展志愿服务公益行动。

      2.旅游安全救援。构建县旅游安全救援中心—乡镇安全救援保障中心—重点景区应急救援保障点三级旅游救援体系。完善旅游安全管理制度与预案,加强旅游安全预警、督查和教育,完善旅游安全救援系统,创新旅游事故保险与赔付服务。

      3.守好安全底线。制定、实施《德化县文旅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根据行业区别进行差异化管理,实行动态监管,紧盯各类文化体育场馆、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区、文化市场、旅游活动等重点领域,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4.新冠疫情防控。要切实抓好文化体育和旅游领域疫情防控,避免疫情通过文化体育和旅游活动及人员密集场所传播扩散,研究制定针对文化体育和旅游行业的特殊扶持纾困政策,推进文化体育和旅游领域生产经营秩序全面恢复。

      5.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文化体育和旅游市场管理和行政审批规范化建设,制定文化体育和旅游市场行业监管工作意见。加强对涉外、港澳台及文化体育和旅游部要求重点监管的营业性演出活动现场监管力度,开展农村演出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建立文化体育和旅游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制定信用惩戒机制。

      6.规范文旅市场。加大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建立健全服务等级退出、社会监督、媒体曝光、责任追究“四项制度”,严厉打击和查处文旅市场乱象等违法行为,维护好游客(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旅游诚信建设,建立旅游行业信用评价、失信惩戒和黑名单制度,打造文明、安全、有序的旅游环境。

      7.实施质效评估。宣传、贯彻和实施各类文化体育和旅游服务标准,健全畅通有效的文化体育和旅游质量反馈通道、投诉举报渠道及投诉处理热线,确保处理规范公正,反馈及时有效,建立良好市场秩序,提高游客满意度。实施大众评议、意见收集、市场开放调查机制,通过质效评估提升文旅服务质量。

      五、“十四五”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文化体育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调整充实德化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文化体育和旅游工作机制。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应负责推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市、县委及政府文体旅工作要求,研究确定文体旅发展战略、目标任务、重点工作,指导、督促完成各阶段工作任务,协调推进县全域旅游规划实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文体旅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文体旅产业创新,指导培育新业态,研究解决全县文体旅发展中其他重大问题。建立健全社会组织保障机制,健全“县文旅协会、单项文旅协会、人群文旅协会”的组织架构,发挥县文旅协会在旅游中的枢纽作用,实现县级文旅协会逐步向重点旅游乡镇延伸。

      (二)完善政策保障

      将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重点工作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文化体育和旅游经费投入机制,健全与更高水平文化体育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相匹配的财政保障机制。系统梳理可用于建设文化体育和旅游的城市空间资源,以及可复合利用的其他设施资源。将重点文化体育和旅游设施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探索旅游综合用地开发模式。加强文化体育和旅游政策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体制。

      (三)夯实人才支撑

      加强文化体育和旅游组织管理、健身指导、组织策划、宣传推广、志愿服务、文体旅融合、创新型等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素质。制定《德化县加快引进文旅人才若干措施(试行)》,为文化体育和旅游发展提供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加强文化体育和旅游人才与其他行业人才的互联互通,完善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文体旅人才培养体系,落实旅游行业人才常态化学习培训与考核机制。

      (四)强化安全监管

      加强文化体育和旅游设施运营的日常监管和维护,规范文化体育和旅游场馆急救设备配置,确保开放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消防安全等标准。加强景区景点和节事赛事活动安全监管服务,重点推进文化体育和旅游行业单位安生生产标准化建设,以“三张清单”机制实现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的动态闭环管理,依托智慧旅游、智慧用电提升安全管理智能化、系统化,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研判机制、评估机制、协同机制、熔断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压实压紧安全监管责任。

      (五)深化督导改革

      深入推进规划实施评估与检查督导机制改革,县政府定期对规划重点目标、重点项目和重点任务推进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对规划执行成效进行督查和评估,并建立文化体育和旅游考核指标。县人大、政协不定期开展实施方案落实情况巡视督查,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指导督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