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卫生健康局关于印发德化县细菌性痢疾
暴发应急处置技术预案的通知
各医疗卫生单位:
现将《德化县细菌性痢疾暴发应急处置技术预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按照各自职责,抓好贯彻落实。
德化县卫生健康局
2021年12月3日
德化县细菌性痢疾暴发应急处置技术预案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常见传染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为加强对细菌性痢疾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菌痢暴发流行和重大突发疫情,能迅速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二)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德化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修订)》的有关规定为依据编制。
(三)暴发疫情标准
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细菌性痢疾病例10例及以上,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或一周内在县域内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四)预案启动条件
凡发生细菌性痢疾暴发流行,即可启动本预案。
(五)预案终止条件
根据《德化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修订)》相关规定执行。
二、菌痢诊断
(一)诊断标准
依据《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08)执行。
(二)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患者有不洁饮食和(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
2.临床表现
2.1潜伏期
数小时至7天,一般1-3天。
2.2临床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继以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每天排便10-20次,但量不多,呈脓血便,并有中度全身中毒症状。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2.3临床分型
2.3.1急性普通型(典型)
起病急,畏寒、发热,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腹部压痛。
2.3.2急性轻型(非典型)
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2.3.3急性中毒型
①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发绀、脉细速、血压下降等,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常伴有腹痛、腹泻。
②脑型(呼吸衰竭型)
脑水肿甚至脑疝的表现,如烦躁不安、惊厥、嗜睡或昏迷、瞳孔改变,呼吸衰竭,可伴有ARDS,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③混合型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
2.3.4慢性
急性细菌性痢疾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
(三)实验室检测
1.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可见红细胞、吞噬细胞。
2.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
(四)诊断原则
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
2.确定诊断须依靠病原学检查。
(五)诊断
1.疑似病例
腹泻,有脓血便或黏液便或水样便或稀便,伴有里急后重症状,尚未确定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者。
2.临床诊断病例
有不洁饮食或与菌痢患者接触史,出现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发热、脓血便等临床症状,粪便常规检查白细胞或脓细胞≥15/HPF(400倍),并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
3.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并具备病原学检查(粪便培养志贺菌阳性)。
三、流行病学调查和控制措施
在发生菌痢暴发疫情后,按照暴发疫情调查和处理原则,迅速组织核实诊断,确定暴发疫情的严重程度,以便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并尽快扑灭疫情。
(一)应急响应
根据《德化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响应标准和级别进行应急响应。
(二)暴发疫情报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规定,各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发现暴发疫情后,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县卫健局及县疾控中心报告,同时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应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卡》报送到县疾控中心,县疾控中心应对信息进行审核,在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报告县卫健局。为了及时掌握疫情发展趋势,疫情发生地处理暴发疫情时,要建立严格的疫情报告制度,并实行疑似病例日报和零报告、腹泻病疫情动态报告等。
(三)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
发生菌痢暴发重大疫情,应及时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菌痢暴发的流行规律,查明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疫情波及的范围,阐明流行因素,为及时制定暴发疫情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调查方法主要有个案调查、暴发疫情调查和病原学调查等。
1.个案调查:通过询问患者、家属、护理人员或周围能提供情况的其他人,调查患者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密切接触者、卫生习惯、饮食、饮用水源、免疫接种等情况,填写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2.暴发疫情调查:暴发疫情调查的目的是迅速查明暴发的原因,采取紧急措施,控制暴发,防止疫情蔓延。
2.1调查准备。通过上报信息、电话交流对此次暴发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做一般性了解,确定调查组人员,明确调查任务、内容与方法,准备使用的调查表格,相应的检验试剂和仪器、个人防护与消杀设备赶赴现场。
2.2核实诊断。到达现场后首先通过访视病人、医生和能提供病人患病信息的人,检查实验室检测结果,对临床标本或获得的分离菌株应送平行的或上一级检验实验室重复检测,以进行诊断的核实。
2.3调查暴发的基本情况
(1)暴发开始的时间,首发病例起始及发展过程。
(2)波及范围,病例数及三间分布。
(3)发病地近期人群的生活和活动等情况(饮食、水源,集会、外出交往活动等),有无与本次暴发发生的因素。
2.4确定暴发,形成发病原因假设
经初步调查分析明确诊断,掌握病例的数量和分布及可能的原因。判定是否为暴发及严重程度,形成暴发原因假设。
2.5确定暴发病例
(1)确定病例与密切接触者定义:根据已知暴发病例的主要症状、有无接触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合本次暴发的时间、地点,参考痢疾的诊断标准确定疑似病例、诊断病例、密切接触者的定义。
(2)对发现的病例进行甄别,确定是否为痢疾病例,是否为此次暴发的病例。
2.6初步分析
(1)流行特征分析:三间分布分析。
(2)传播方式分析:找出共同的暴露因素及其他传播方式。
(3)暴发原因分析:围绕病人感染时间前后,追查并对比感染和未感染人群的生活、生产及活动情况,找出与感染有关的因素,推断出主要的传播因素及传染源。
2.7采取防治措施
针对控制传染源与切断传播途径,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做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饮食、消灭苍蝇),对疫点进行消毒,对健康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2.8补充调查
随调查的深入、假设的提出和验证的需求、以及控制和预防工作的展开,根据需要及时开展补充调查,包括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确定暴发的来源、传播因素,以及采取措施后的发病特点,验证有关暴发原因假设。
2.9调查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的描述、流行基本特征、临床特征、传播因素、传播链和流行趋势分析、菌株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和结果、感染谱的分析、控制措施和效果评估等。
(四)病原学检查
及时采集病例和密切接触者的粪便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明确诊断和发现带菌者;根据流行病学线索,可采集可疑的水、食物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确定污染范围、追溯传染来源,方法见《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WS287-2008)。
(五)暴发疫情控制措施
1.传染源管理:早期发现患者,及时隔离治疗。追踪密切接触者,寻找和界定疑似患者,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一周。
2.切断传播途径
(1)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2)做好饮用水消毒,按量加入消毒剂,切实保证饮水卫生。农村水井远离厕所,粪坑,污物垃圾。污染的水源可投入有效氯,有效氯投入量一般不少于12mg/L(污染严重的水源应增加投入量),以保证水中有一定的剩余氯。消毒时间不少于30min。
(3)粪便、垃圾、污水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急性期患者的粪便应用漂白粉、生石灰搅拌处理2小时后,再倒入厕所。
(4)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5)隔离治疗病人和疑似病人。
3.保护易感人群: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氟哌酸0.4g,1日2次,连服3天。
4.开展卫生健康教育:提高群众自我保护意识和防治水平,改进卫生习惯。在暴发流行期间劝阻群众聚餐。
(六)调查总结报告
各医疗卫生单位调查和处理疫情的过程中,应有初始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结案报告一般要求在疫情控制工作结束后7天内完成并上报县卫健局。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对菌痢突发疫情应急调查处理工作的领导,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及时安排落实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所需的人员、经费和物资,成立应急处理队伍,为突发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提供保障。
(二)物资保障
县疾控中心要做好菌痢突发疫情应急处理的物资储备,应急储备物资应妥善保管并及时补充更新。
(三)加强培训演练
县疾控中心每年要组织开展一次菌痢突发疫情应急处理的的技术培训。各医疗卫生单位要根据辖区实际,制定菌痢突发疫情应急处理演练的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加强健康宣教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加强细菌性痢疾的宣传,充分利用LED显示屏、主流媒体、微信等方式加强细菌性痢疾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减少细菌性痢疾的感染和传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