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德化瓷文化专题研讨会”在国家博物馆举办
时间:2023-11-06 11:46 浏览量:

     2023年10月2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德化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中国白·德化瓷文化专题研讨会”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本次研讨会是配合“中国白——德化白瓷展”探索展览转化、加强学术深耕所作的有益尝试。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丁鹏勃、德化县县长方俊钦在研讨会上致辞,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福建省博物院院长傅柒生作研讨总结。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首都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德化县人民政府等单位近2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德化白瓷领域进行发言、讨论。

    在致辞中,丁鹏勃感谢展览合作方和与会专家学者的支持。她表示,“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及一系列相关活动的举办,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的重要指示精神,引导广大观众深入品味德化白瓷温润柔和的中国颜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和一系列活动的举办,广大观众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面貌和文化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方俊钦在致辞中介绍了德化县在中国陶瓷文化方面的历史和成就,以及在世界陶瓷之都中的地位。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让更多人了解和亲近德化,并让一件件温润如玉、精美绝伦的陶瓷作品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闪亮名片,搭建起民心相通的人文桥梁。 

    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从水下考古、中西文化交流、馆藏器物研究、德化瓷征集收藏、现代科技应用等多种角度展开深入探讨。 

    图片
    研讨会专家发言提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侯样祥研究员从中国白的概念入手,追溯欧洲人对中国白的研究,介绍了欧洲的一些学术成果,特别是唐纳利对中国白的贡献,建议福建继续弘扬中国白文化。 

    山东大学海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姜波教授分享了水下考古与海洋陶瓷贸易的话题,强调了德化窑作为世界瓷都的重要性,以及海洋陶瓷贸易对促进中国和古代世界各地区交流的意义。 

    故宫博物院器物部黄卫文研究馆员介绍了在故宫博物院从事古陶瓷研究工作的经历,提到了德化窑白瓷在明清宫廷的清宫旧藏瓷器中的收藏情况。德化白瓷不仅广泛传播民间,也得到了明清宫廷两代皇家的认可。他希望以博物馆和考古遗址为平台,加强学术研究建设,吸收国内外专家学者和爱好者们共同参与研究工作。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孙键研究员重点讲述了福建沿海业务的兴起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以及福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纽带作用。同时,他还提到福建德化窑的外销生产和白釉生产等重要事件,介绍了北宋时期福建窑口和龙泉窑口的瓷器输出情况,以及宋室南渡后,南宋泉州港兴起的背景,强调了瓷器在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中的重要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王焕副研究员表示,在国家博物馆看了“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后,对其历史和工艺创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展览中呈现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德化白瓷,包括传统瓷雕、瓷花工艺、西洋工艺瓷等,体现了德化白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和创新。 

    首都博物馆裴亚静研究馆员介绍了明末清初德化窑白瓷的仿古风尚,指出明清时期的鉴赏风气为人们掀起一股赏古重古之风,收藏趋向以古为美,举例介绍了不同时期的仿古造型,包括仿宋代瓷器的造型、仿明早期的香炉、仿明初景泰成化及嘉靖时期的各种工艺品、合卺杯、犀角雕、花觚和塑像等。这些造型都与宋代皇室成员的喜爱和明代文人集会的精神有关。 

    北京艺术博物馆杨俊艳研究馆员介绍了北京艺术博物馆藏75件历代白釉瓷器的特点和历史,这些白瓷按照器型分为5大类,包括日用器具、陈设用具、焚香器具、文房用具和人物塑像。其中,观音像和菩萨像是最常见的,造型丰富多样,生动再现了高超技巧与水平。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苏志明副主任表示,德化白瓷是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的重要组成,拥有精美的工艺,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文明的典范。未来的德化白瓷一定会有更好的传承和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陶瓷研究所耿东升所长主持会议并以“朝宗的陶瓷世界”为题,介绍了何朝宗的陶瓷在世界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因。何朝宗对德化地产瓷土、釉水性质的充分认识和利用,通过瓷塑将各种人物表现得天衣无缝淋漓尽致,将佛教与世俗文化相结合,其高尚的思想境界、严肃的艺术态度、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将德化的陶瓷雕塑艺术推到一个前无古人的巅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中国国家博物馆张润平研究馆员重点以德化窑明清时期的白瓷研究,介绍了其制作工艺、特点和艺术特点。其中,明代德化窑的白釉制作精美,瓷质如纸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瓷。同时,讲述了一些代表性的明清时期代表性的白瓷艺术作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胡朝辉研究馆员从德化窑文化当中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展开分享。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泉州,被赋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的重任。从宋代以来,德化窑瓷器一直都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产品,尤其是在明清时期风靡世界,德化窑之所以取得了如此的成就,正是得益于德化窑文化中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 

    中国国家博物馆彭晓云副研究馆员介绍了中国国家博物馆通过征集方式入藏的一些德化窑瓷器,表示国家博物馆的征集项目得到德化县政府的支持,已征集到包括明清时期的象牙白、清代中晚期的青花等重要的德化窑外销瓷,以及近年来新征集入藏的近现代德化陶瓷艺术精品。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加强沟通,提供更多线索共同推进德化窑瓷器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国家博物馆雷磊副研究馆员汇报了馆藏德化窑白釉观音像的风险评估与保护修复,以本件观音像保护修复过程为例,展示了材料的处理、清洗、粘接等步骤,最终达到了保护修复的效果。希望未来将保护修复数据数字化,实现智慧保护程序介入。 

    福建省文旅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福建省博物院院长傅柒生作研讨总结时讲到,从历史到当下、从宏观到微观、从器物到艺术、从馆藏到水下以及传承到创新等方面,让我们认识到全国学者对德化瓷的解读和理解,增强了对其研究的现有状况和未来方向。白色艺术是中国历史上永恒颜色,也是艺术境界的最高朝向和标识。通过展览和学术,福建泉州和德化可以梳理历史故事,让德化白瓷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共同话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