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街
时间:2009-06-08 08:42 浏览量:

      

      (杏仁古街牌坊 图/黄谷莹)

      上涌古街,又名杏仁街,雅名翰林街。古街起名源于那里的一棵古老杏树。古街始建于民国年(1924年),依山而建,蜿蜒而下,长约400米,宽约4米。古街曾繁华一时,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由于新街建成而日渐衰落。由于古街建筑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发现与体验

      德化上涌镇有条充满着风土人情,经受过沧桑变幻,演绎着人生悲欢的古街,名为杏仁街。古街里黑瓦青苔绿,屋檐鸟儿戏,台阶石柱绿草点缀。带着激动的心情,我们慕名而往,寻找明清遗风,体味古街魅力。

      

      (上壅驿牌坊 图/徐艺星)

      古街历史扑朔迷离

      来到古街口,才知道古街很安静,昔日的热闹繁华早已不在。从杏仁古街入、从上雍驿出,悠远的历史在你我的脚下讲述。

      

      (农家生活 图/黄谷莹)

      据旧《德化县志》载:上涌,作为“德化西北部中心集镇”,是德化县葛坑、汤头、杨梅、桂阳等地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是昔日德化县城通往尤溪县的惟一“官道”,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 在此设置“上壅驿”。明、清时代,上涌出现了民间交易活动,民国初年这里有个虎跳市,店铺20多间。民国二年(1912年),被民军苏万邦烧毁,成为一片废墟。由于兵焚匪患,民无宁日,虎跳市因而消逝。该市地处西溪下游的岸边,对岸地势险要,军事上是个易守难攻的要地,民军陈公忠、陈光亮在此依山傍水筑炮楼驻军,称霸一方。为巩固其统治地盘,二人下令上涌地区十三甲沿着陈氏兄弟的炮楼建新街,作为炮楼的兵事围障。老百姓没钱盖店铺做生意,只能由有钱的人独建或集资修建。因此,一条约200米长,六七十间店面的新街很快形成并投入商业运转。

      

      (古街房屋 图/徐艺星)

      古街房屋独具风格

      “一条石头闪光的小路,两旁楼阁土木修筑,参差交错,写满历史记录……”走进上涌古街,仿佛是走过沉甸甸的昨天。 这条古老的街道傍山而逶迤,开端宽约3米,转个弯,下13个台阶到了结端,路宽达5米。路面用溪鹅卵石铺成,路面有小石筑造的“八卦”图,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70多间双层店楼为纯木或土木结构,楼上房屋、楼下店面,经营土特产、日杂、食杂、小百货、布匹、中药、理发、客栈等。店前留一米余宽的走廊,方便顾客、行人在晴雨天行踏。两边一栋栋吊脚木楼渐次排开,错落有致,在视线里呈现一种历史的深沉。木质的楼房依靠高超的建筑艺术,仍然以健硕老者的姿态巍巍挺立,穿过时空,挽留着那飘摇欲去的古痕迹。坚硬的石板路,用古旧的风韵让明清遗风濡湿我们的心情。

      

      (有年头的理发店 图/徐艺星)

      

      (古街依然宁静 图/黄谷莹)

      古街现状幽静悠扬

      踏着醉态的步履,走在古街上,路边的石头可见青草和青苔,传递出岁月的痕迹。偶尔有附近的居民提着一只木桶或推着自行车从古街穿过,脚下穿着木屐在溪卵石砌成的路面碰击,形成有节奏的“咯落、咯落”的类似乐器的演奏声,别有一番情趣。傍晚,巷道边的阁楼上传来皮鞋敲击木头的声响,老人手里的乐器奏出抑扬顿挫的南音弦管声,一派静谧安宁的太平盛世,令人流连忘返。美丽传说在脚下蔓延,米酒香醇时过犹存,店面和老街一样,都已年深日久,有的仍经营生意,有的则关着门,一路走下去,仍然看得出这些店面以前是经营什么的:银行、税务所、小百货、食杂、理发、牙科诊所等等。当地人介绍说,这些店面可算得上是老字号了,解放前这里曾一度作为集市中心。解放后集市中心转移,这些店面的经营才日渐冷淡,留下的店楼成了记载历史、体现山区建筑文化的“古董”。

       

      (古朴生活 图/黄谷莹)

      杏仁街是一段历史,是一种建筑文化,是一件艺术品,是一首古朴的歌!杏仁街以其独特的风采,古朴典雅的魅力,迎来的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page]

      赤水古街

      

      (赤水古街 图/徐艺星)

      赤水街,又名锦水街,位于德化县九仙山麓,赤水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海拔970米,常年云遮雾绕,人称“雾都”、“天街”。

      赤水含有以锦水制火之意。相传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曾有客商在赤水街北二里之牛棚格下建店铺,但生意萧条。当时有位阴阳家陈朗赞此地钟灵毓秀,只嫌双髻山丙向属火,而且店铺民居多木结构材料,恐有火灾之虞。当地居民信以为真,遵其旨意,筹集银子,在街头开“楼梯岭”、锲“石龟”、修“水巷”、砌“七星火”、建“德水殿”以制火邪。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正式迁移现址,称锦水街,清设赤水格市,后改称为赤水街。

      

      (锦水殿 图/徐艺星)

      赤水街早在400多年前就是尤溪、大田、永春商贾来往的主要通道和商业要地。民国以来,商业营业额占全县四分之一。建国后,集镇建设又得到了很大发展,邮电、金融、商业网点配套齐全,设有邮电支局,开通了程控电话。街道商店栉鳞次比,尤其是五日一集市,来往旅客络绎不绝,贸易更为繁荣。

      

      (赤水街赶圩 图/黄谷莹)

      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德化设龙浔驿、上壅驿(今上涌镇),在两地中转站赤水设立赤水铺。清代设赤水格市,后改为赤水街。 在兵荒马乱的民国时代,曾经富庶一时、号称德化“小上海”的赤水街,让官兵匪兵垂涎三尺,民国时期,就遭遇三次纵火打劫。无数财富付之一炬,许多商民葬身火海。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命力强劲的赤水街市民总是奇迹般地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恢复营业。赤水街市曾是德化县除县城以外最大的乡村集市,明清时代,商业贸易已具有相当规模。民国18年(公元1930年)动工修建德化城关到赤水街的公路,历经三年工程竣工正式通车,继而民国27年(公元1938年),泉(州)、德(化)、赤(水)、永(安)公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快赤水与外界的交流。从民国时期开始,赤水街商贸一度与德化县城不相上下,大小商号百余家,南来北往商贾云集,四五百米长的街市上,大小“客栈”有10多家。永春、南安、大田、尤溪、永安、漳平、沙县、顺昌等地的商贩,纷纷到此交易土特产和舶来货。许多客商索性在此定居,其中以永春籍居多,永春籍商号不下百家,举足轻重,因此遂有“无永不成市”之说。建国后,赤水的集镇建设又得到很大发展,邮电、金融、交通、商业网点配套齐全,设有邮电支局,开通了程控电话,以及移动通信地面卫星接收站。五日一集市,来往旅客商人络绎不绝。现在许多老赤水街市民仍自称祖籍是永春达埔、蓬壶。但他们已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即使后来有人移居海外,仍不忘赤水情结,捐资兴建中小学等公益事业,以回报故乡。赤水街颜福尧、颜纯炯的颜氏家族在香港及海外创办实业有成,在德化捐资文教卫生和慈善社会事业逾数千万。

      

      (赤水街掌瓜棚 图/徐艺星)

      

      

      (赤水煎粿 图/黄谷莹)

      赤水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清爽怡人,夏无酷暑,湿度大,适宜高山绿色食品掌瓜生长,种植掌瓜已是当地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种植业,是远近闻名的“掌瓜之乡”。赤水掌瓜属藤本植物,每年的7月至9月为盛产期,形状似佛合掌,因此别称合掌瓜、佛手瓜,其营养价值甚高,含有多种维生素,味道鲜嫩甜美,是上等的佳肴配料。用其加工而成的酱瓜、罐头、蜜饯、腌菜干等更是爽嫩可口,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最盛时年产上百万斤,远销福州、厦门等沿海城市。赤水街背街处,到处有成片的掌瓜棚,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因此赤水街的民居有“瓜棚人家”的美称。赤水煎粿也是远近闻名的地方风味小吃。此外,赤水街的竹藤编艺、铁制农具厨具等传统手工艺也曾闻名一时,历代能工巧匠师承不绝。赤水的南音、曲艺、蚌舞等民间艺术世代相传。

      近年来,赤水街作为赤水镇龙头,依托九仙山、戴云山名山胜迹,发挥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优势,走上了富裕的康庄大道。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